查看原文
其他

半城特稿 | 我为什么不喜欢宝钗?

半城会 2024-04-15
不靠一顾倾城的美貌征服世界,我们是推崇独立、自由、美好、有趣的半城女性。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

我为什么不喜欢宝钗


文 | 刘晓蕾


一直以来,我都不喜欢宝钗,几年前还写过一篇《宝钗:复杂的现实主义者》,对她非常不客气。这次信手翻到第三十四回,也许年龄大了,火气渐小,倒读出了另一番滋味。
宝玉挨了打,袭人听焙茗说可能是薛蟠吃琪官的醋,从中架火教唆的,便透露给宝钗。宝钗素知哥哥的脾性,也有点信了,回到梨香院,跟薛姨妈一起责备薛蟠。这次薛蟠却真的被冤枉了,但他嘴笨,又跳脚又发誓,母亲和妹妹还是一脸不相信,便赌气说道:“好妹妹,你不用和我闹,我早就知道你的心了。妈和我说,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可以婚配,你留了心,见宝玉有,你自然护着他。”
脱口说出宋江心里话的,一定是李逵。口无遮拦的呆霸王,就这样脱口说出了真相。
宝钗怎么反应?她先是气怔了,然后拉着薛姨妈哭了,又委屈又气愤。待要怎样,又怕母亲不安,只得含泪别了母亲,回到房里整哭了一夜。第二天她无精打采地来到园里,又恰好遇到黛玉,黛玉说:“姐姐也自保重些儿,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,也医不好棒疮。”宝钗因记挂着母亲和哥哥,并不回头,一径去了。
宝钗为什么哭泣?因为被薛蟠挑破心事?没人知道。这个十几岁的姑娘,老成持重,不动声色,自制力惊人,没人能看透她。就像《金瓶梅》里的孟玉楼,“你恼那个人也不知,喜欢那个人也不知,显不出来。”


人人都说宝钗大家闺秀,温柔敦厚,但字里行间,其实埋伏着另一个宝钗。
宝钗也有偶露峥嵘的时候。宝玉说她像杨贵妃,她生气大怒:“我到像杨妃,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做得杨国忠的!”丫头靛儿来找宝钗要扇子,她趁机指着靛儿说:“你要仔细!我合你顽过,你再疑我?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,你该问他们去。”还说起“负荆请罪”,小小地讽刺了宝黛二人,这是“宝钗借扇机带双敲”。
她还“讽和螃蟹咏”,写“桂霭桐阴坐举觞,长安涎口盼重阳。眼前道路无经纬,皮里春秋空黑黄。酒未敌腥还用菊,性防积冷定须姜。于今落釜成何益,月浦空余禾黍香。”老辣尖刻,众人为之叫绝,但纷纷说讽刺世人太毒了些。
但这样的宝钗只惊鸿一瞥,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宝钗,依然“罕言寡语,人谓藏愚;安分随时,自云守拙。”人人都夸她雍容大度,极好相处,湘云恨不得把她当亲姐姐。但我却看见她小心翼翼,如履薄冰,把自己隐藏得很深。
黛玉当面讽刺她,她装听不见;刘姥姥站起来:“老刘老刘,食量大如牛,吃个老母猪不抬头。”然后鼓着腮帮子不说话。湘云笑得喷饭,黛玉笑岔了气,探春的饭碗扣到迎春身上,王夫人和薛姨妈也笑得说不出话……唯独没有宝钗的特写,她不笑。
她三缄其口,沉默是金,连一个小事也不愿出头。宝玉说了一个奇怪的药方子,王夫人不信,宝玉让宝姐姐作证,她连忙摇手:我不知道,你别问我。其实这方子是薛蟠搞来的,她明明知道!我们看她,一方面格外谨慎,举止行动如履薄冰,“珍重芳姿昼掩门”,一问摇头三不知,不干己事不张口;另一方面,主动积极地讨好整个世界。她知道贾母爱吃甜食,爱听热闹的戏,就点《鲁智深醉闹五台山》;她提醒湘云起诗社不是简单的事,要瞻前顾后,不要得罪了人才好;哥哥薛蟠从南方做生意回来,带来的土特产,她特意分成小份送给每个人,连赵姨娘都没落下。
有人说她造作虚伪、心机深沉,黛玉也一度以为她“心里藏奸”,我也不喜欢她,但现在,我忽然有点理解她了:她之所以活得这么累,这么拧巴,不是因为“心里藏奸”,一肚子坏水,而是因为心怀恐惧。



儒家一直笃信人之初性本善,孟子甚至说:“人皆可为尧舜”。但《增广贤文》告诉我们:知人知面不知心,画皮画虎难画心,人不为己天诛地灭。这民间谚语,代表的是更真实的世界,这个世界广阔而幽深,埋伏在高调的仁义道德之下。世界如此恶意满满,每个人都没有安全感。
于是,宝钗身上,深藏了我们的恐惧、焦虑,以及悲哀。
“滴翠亭杨妃戏彩蝶”,宝钗“金蝉脱壳”,把说悄悄话的小红和坠儿,当成“奸淫狗盗之人”, 如此这般小心翼翼,如临大敌,似乎生活处处是陷阱。想想看,滴翠亭事件的主角,只能是宝钗,不会是黛玉、探春或者王熙凤。
如果是鸳鸯,没准还帮当事人遮掩。“鸳鸯女无意遇鸳鸯”,她就撞见了司棋私会表弟潘又安,又羞又怕,但还不忘告诉司棋:“你放心,我横竖不告诉一个人就是了。”听到司棋病倒,赶紧去看望,对着司棋立誓,自己一定守口如瓶。
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如此不同。
她忙得停不下来,不是在串门子,就是在串门子的路上,满眼都是人际关系。她自己也说:“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。”她深知“木秀于林风必摧之”,她知道融入人群,被社会承认,是最安全的。这是教养、智慧,也是恐惧。
阿兰·德波顿在《身份的焦虑》一书的序言中说:“我们的很多欲望总是与自己真正的需求毫无关系。过多地关注他人(那些在我们的葬礼上不会露面的人)对我们的看法,使我们把自己短暂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时光破坏殆尽。”就这样,投身于纷乱的世界中,看不清自己的处境,自己把自己困住了。她不知道,自己是可以争取到一点自由的,哪怕很少。


其实,宝钗的困境,也是我们的困境。
我们选择循规蹈矩,不敢出头。谨奉“出头的椽子先烂”、“枪打出头鸟”,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的欲望和野心,低眉顺眼,恨不得要讨好全世界。只因我们心怀恐惧,患得患失,每一颗人心都心怀叵测,每一个日子都摇摇欲坠,所以要拼命地抓住身边的一切,抓住现世。
你看,贾府那一场场的筵席,一次次的宴饮,笙歌聒耳,锦绣盈眸。满屋子珍奇摆设,自鸣钟当当作响,紫檀透雕嵌着大红透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,贾母过八十大寿,要花几千两银子……说不尽的富贵风流。但依然心浮气躁,填不满人心。
端坐在金字塔尖上的贾母,在刘姥姥眼里,是生来就要享福的,但这享福人“福深还祷福”,物质极大丰富,儿孙团团围坐,犹觉不足;王夫人更是艳羡黛玉母亲当年,是“何等的娇生惯养,何等的金尊玉贵,那才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”;邢夫人、赵姨娘一心捞钱,袭人一心要当姨娘,薛姨妈则暗暗盘算着“金玉姻缘”;贾赦忙着纳妾,贾政不惯俗务,贾珍、贾琏和贾蓉更是寻花问柳,无所不为……就这样,个个都烦忙,人人皆不安。海德格尔说:因为远离“本真的存在”,“此在”的生存状态就是烦,在琐细的日常生活,迷宫般的人际关系里迷失自己,在没完没了的八卦闲聊里沉沦,成为“庸人”、“常人”。


有人说宝钗早早就看透人生的真相,选择了和光同尘,与世俯仰,无悲无喜,不信你看她慢慢背诵:“赤条条来去无牵挂。那里讨、烟蓑雨笠卷单行?一任俺、芒鞋破钵随缘化”,必定内心从容淡定。
与世俯仰是真的,但说不上是自我选择,因为她只看见了一条路,把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,目光坚定,不质疑,不犹豫。
背诵“赤条条来去无牵挂”的宝钗,与其说是有修为,不如说知识量惊人。她博闻强识,从冷僻的典故到医药到绘画,无书不知,堪比图书馆馆长。惜春画园子,她开出一长串单子,解决了关键的技术问题:把重绢矾了,做画纸,用各号排笔,南赭、石黄、石青、石绿、管黄……她还知道“棔树”朝开夜合,让湘云叹为观止。更不用提,元春省亲时让大家作诗,她提醒宝玉用“绿蜡”替代“绿玉”,被宝玉夸“一字师”了。她的博学,连贾政也赞扬不已。
在黛玉和湘云处受了夹板气的宝玉,垂头丧气,写下“你证我证,心证意证。是无有证,斯可云证。无可云证,是立足境”,黛玉劈头一句:“至贵者是宝,至坚者是玉,尔有何贵?尔有何坚?”而宝钗,则娓娓道来,说出慧能“语录”的典故。黛玉的问话是棒喝,灵气十足,宝钗祭出的是知识,靠的是记忆。
黛玉是文艺女神,宝钗则是知识女神。文艺和知识,对生命的意义,并不一样。
很多人羡慕宝钗,再累再苦,也算拥有了现世里最成功的人生——从贾母到赵姨娘,从王夫人到袭人,连丫鬟小红也说她好……这么完美的人际关系,多少人梦寐以求!
然而,这不是荣耀,而是悲哀。何况,再“完美”的人生,也有裂隙,经不起推敲。


宝钗到底爱不爱宝玉?
曹公的笔格外狡猾,从不臧否人物,写宝钗更是含蓄蕴藉,像布迷魂阵。第二十八回,他刚刚透露了宝钗因母亲对王夫人等提过“金玉姻缘”等语,“所以总远着宝玉,又见元春赏赐的东西,独她与宝玉一样,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。”却让薛蟠脱口而出“金玉姻缘”之说。
宝玉挨了打,她托着丸药来看他,点头叹道:“早听人一句话,也不至今日。别说老太太,太太心疼,就是我们看着,心里也疼。”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,不觉红了脸,低下头;宝玉让莺儿打络子,她提醒不如给美玉打个络子把络上,再用金线配上黑色珠子,才好看;连小伙伴一起玩射覆的游戏,她也能射到宝玉的“玉”。心里有玉,就总能看见玉,黛玉说她:“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。”倒也没说错;宝玉睡午觉,袭人在宝玉旁边绣鸳鸯肚兜,她又来串门,袭人出去,她“不留心,一蹲身,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,因又见那活计实在可爱,不由的拿起针来,替她代刺。”
这小小的日常细节,却暴露了宝钗的潜意识,她心里是在意宝玉的。李劼说:“宝钗之于宝玉,并非全然是承担家族利益的需求,也含有一个世事洞明女子之于一个懵懂男子的情有独钟。”但宝玉只爱林妹妹,那个从来不说混账话的林妹妹。没有办法,再完美,宝钗也不是宝玉的同路人,走不进他的世界。
宝琴来了,不说、不做,只是站在那里,就赢得了众人的喜爱。贾母更是逼着王夫人认了干女儿,还特地让琥珀到园子里去叮嘱众人,千万不要拘束了她。别人犹可,唯有宝钗推着宝琴说:“你也不知是那里来的福气!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。”
她滴水不漏、华美光鲜的人生,其实很脆弱,随时可能塌方。
另外,我们真的可以拥有完美的人生吗?


叔本华说:欲望没满足是痛苦,被满足后就是无聊,而人生像钟摆一样,在痛苦和无聊中摆来摆去。这很沮丧,但更沮丧的是痛苦和无聊的终点就是死。没办法,人终有一死,我们也不知道何时死,怎么死。生而为人,注定要与这种缺憾共眠,怎么可能会完美?!
既然如此,不如索性敞开自己,随性一些,勇敢一些,将生命发挥到极致。尼采说:“活得最充实最愉悦的秘密就是:活在不安全之中!”《红楼梦》里谁最勇敢?是宝玉,是黛玉,还有那些敢爱,敢恨的龄官、司棋们。
黛玉葬花,宝玉恸倒,因为他们知道青春易逝,红颜易老,越美好越脆弱。恩格斯说:“自由就是认清生命之中的必然性。”他们知道现世的缺憾,知道生命必然是一场悲剧。既然人终有一死,不如在有限的生命里,更勇敢些。所以,他爱她,她也爱他。
脂评说八十回后有一个情榜,宝玉是“情不情”,是说他对万事万物皆有情,有担待。黛玉则是“情情”,她的世界很单纯,是恋人、亲人、知己和诗,不在琐细小事上浪费精力;跟宝玉耍小性掉眼泪,误会澄清即云开雾散;对紫鹃,对湘云,对妙玉,都真诚坦率;宝钗因她当众说酒令,告诫她不要看闲书,她感怀宝钗的温暖呵护,于是前嫌尽释,把她当亲姐姐。
在一个薄情的世界里,选择深情地活着。在一个小心翼翼的世界里,依然单纯热情,敢于敞开肺腑,这就是勇气。
爱是勇气,也是一种能力。连小戏子龄官,都如痴如醉地爱上了贾蔷,其深情缠绵,宝玉都看呆了;还有“假凤泣虚凰”的藕官,爱菂官也爱蕊官,同性之间你恩我爱,温柔体贴。藕官甚至说:“男子丧了妻,或有必当续弦者,也必要续弦才是,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,便是情深意重了。若一味因死的不续,孤守一世,妨了大节,也不是理,死者反不安了。”这番见识让宝玉感佩不已;还有司棋,爱上了表弟潘又安,两个人的情书被抄检出来,司棋“低头不语,也并无畏惧惭愧之意。”她决意承担自己的命运;即使宝钗讨厌的丫头小红,也爱上了贾芸,她是行动派,又掉手帕,又“蜂腰桥设言传心事”。据说,小红和贾芸后来结了婚,成了大观园自由恋爱唯一修成正果的。
能够信任,能爱,敢爱,即使全世界都不相信爱情,即使一切都命中注定,最终是一场空,也不轻言放弃。这样的人生,何曾是悲剧?真正的悲剧,是为了追求虚妄的完美,步步退缩。
宝钗,缺的是勇气。
最后她嫁给了宝玉。但是,“纵然齐眉举案,到底意难平”,怡红公子念念不忘的还是“世外仙姝寂寞林”,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顺服于沉重的肉身、烦忙的现世。她主动收敛自己的性情,吃着冷香丸,把天性里的热情一点点压下去,却面临这样的结局,她有没有后悔过?毕竟这一辈子从没开怀大笑,没倾心长谈过,也没有忘情爱过。
宝钗的世界太热闹,太忙碌了。暮春时节,草长莺飞,黛玉看见角落里的稚笋,哔哔啵啵地生长,看见花儿草儿,也看见爱情,她伸懒腰长叹:“每日家情思睡昏昏。”她读《西厢》,自觉辞藻警人,满口余香;湘云喝酒作诗,醉卧芍药洇,她爱春天,爱一切,喊着“且住,且住,莫使春光别去”;探春则一纸邀约:“风庭月榭,惜未宴集诗人;帘杏溪桃,或可醉飞吟盏”,何不效东山雅会,起一诗社哉!连香菱也要学诗,是“慕雅女雅集苦吟诗”。


在这个时代,文青备受误解和嘲笑,但黛玉们是真正的文艺青年:对生活时刻保持感受力,保持着惊奇和爱的能力,被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所感动,这是多么宝贵的天性啊!
这是青春,是自由,是微暗的火,每个人的生命中,都应该有这样的时刻,构筑起意义之网,超越现实的世界,来抵抗虚无。
有过这样的时刻,可以打败时间,打败死亡。
康德说:“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,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。”木心又说:“此话可以反说,凡已不复善良者,乃对自然美丧失了直接的兴趣。”
宝钗呢?她的生命中,没有这样的重要时刻。别人看见了春天,她看见的全是人,她要鉴貌辨色,左右逢迎。她咏海棠,是“愁多焉得玉无痕”,文艺青年关心的那些花开花落生生死死,与她无关。对她来说,那些事无用、奢侈甚至有害。
这样的春天,阳光透过树桠斑驳,她却无心抬头;这样的黄金时代,青春肆意而饱满,她却无暇拥抱,就这样匆忙老去,这不是悲剧,又是什么?
对她,曹公既有赞美,也充满惋惜。他甚至不忍去责备她,他告诉我们:这样的女儿,也是动人的。第六十三回“寿怡红群芳开夜宴”,宝玉的生日,怡红院开小“趴体”,大家抽花签。宝钗抽到的是牡丹花,题着“艳冠群芳”,又写有“任是无情也动人”。宝玉拿着这个签,口中念着,陷入沉思。
我曾经那么不喜欢她,如今却有点理解她了。她是我们的现实,也是我们的恐惧和焦虑。
蒋勋说,他把《红楼梦》当佛经读。是的,《红楼梦》是一部佛经,全是体谅,全是慈悲。而我们,也将从中照见自己,照见众生。
 
注:文本与《宝钗:复杂的现实主义者》已收入《醉里挑灯看红楼》刘晓蕾著 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6月




作者介绍  刘晓蕾
作家,现居北京《文汇报》、《腾讯大家》专栏作家北京理工大学教师南京大学文学博士


半城荐书
扫描图中小程序即可购买
刘晓蕾  · 《醉里挑灯看红楼》


来半城读灿烂的书
欢迎加入半城交流群
请各位半城的朋友添加半城小姐的微信号missbancheng1984方可邀请您入群


-END-

延伸阅读《红楼梦》和《金瓶梅》吃货指南
潘知常大数据解读《红楼梦》:它不是一本“爱情小说”
叹,我们都是红楼梦中人,命运的棋子进退由不得自己


半城编辑部

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半城往期精彩文章黄菡|叶檀|陈文茜|黄佟佟|野夫|张明|潘知常周晓虹|白岩松|徐士进|裴谕新|薛冰|刘嘉|李丽淑金一虹|晋锋@一猫一艺术|吕莎莎|张默雪鲁敏|陶向南|傅国涌|曹立群|于海青

你点的每个「在看」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